「以家為藍圖的農場」
正是我們想詮釋的慨念。
孩子在農場嬉戲,與自然緊密成長,深刻瞭解食物脈絡及部落文化的傳承,連結部落的人們,讓產業及關愛緊緊相依,付諸勞動力換取收穫的真義。希望示範另一種生活樣貌,進而分享給其他家庭,透過參與讓瑪布隆成為另一個家的園地。實踐瑪布隆的理想藍圖,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 幼有所長....
【A】阿美族巴拉告捕魚去
馬太鞍的阿美族部落的捕魚方式很特別,並不是用細孔目的網子大小通吃,也不是用鋒利的魚槍射殺,亦不是用包藏鉤子的餌料引誘。Palakau這捕魚器具提供了魚蝦躲藏覓食的機會,融入阿美族人環保觀念讓此小型生態系生生不息。這樣有節制的捕捉,維持魚族的數量,所以叫做生態捕魚法。
【B】豆豆日光浴的好地方
趁著大太陽將收成的雜糧做做日光浴,待乾燥後風殼(將雜質分出)就大功告成了。
【C】農場作物的集散地
此區是加工區,許多農作物的集散地。
偶然會看見,挑豆的部落長者,加起來五六百歲,圍著圓桌,勞動完後一起吃飯,因為瑪布隆聚集在一起,讓我們看見共老的盼望。
【D】野菜們的小天地
你可曾看過部落老人如何採集野菜烹煮或料理傳統食物嗎?
可能有,但卻已是你小時候的事了......
現在的你可還有能力分辨野菜或料理野菜呢?!
原住民野菜的傳統知識與傳承,可能隨著我們的選擇而斷了線。小白菜、高麗菜、花椰菜.... 這種可以方便採買且滋味口感好的蔬菜一直在我們生活中的陪伴著。普羅大眾以為的嫩、脆、甜、鮮的味覺才是「正常」的食物應該有的樣子,而那些苦啊澀啊、粗纖維、柴老的刮口感都是不正常的。
其實我常納悶地想著,世間萬物是這麼樣的多元多樣,怎可能只有幾種氣味或口感能斷然代表所有,豈不太狹隘太枉費生態物種這多樣性的生命意涵了呢?!
為了串起老人以前的記憶,也能自然的與孩子解釋延續這悠久的傳統,我刻意將村落的老人與小孩拉在一起「採野菜」。
用我們的方式去說 - 親身體驗
用我們的方式去採 - 只採所需
用我們的方式食用 - 用手抓食
我沒讀過很多書,我不知道怎麼去解釋奧義深遠的族群文化,
但,野菜之於我是責任也是使命更是部落靈魂,野菜可以餵飽很多人,
它不是窮人吃的菜......。
我愛野菜,因為很有溫度!
【E】耕作的豆豆田區
部落母親口述:早期農耕時代大量使用牛隻務農,為了消除疲勞補充體力與能量,會將黑豆與水煮沸,放涼後給牛隻飲用回復體力再次工作,所以黑豆稱之為部落的活力泉源。 瑪布隆的本土青仁黑豆,品種為台南3號,以有機友善環,境的耕種方式,不需農藥和化學肥料,與水稻輪作對抗土壤病蟲害。採收後人工選豆,灰灰的黑豆表皮不拋光,不但保留營養價值,也讓您一眼就認台灣黑豆的特色喔! 本土青仁黑豆富含蛋白質、纖維質、花青 素,其中抗氧化含量高於其他豆類,還有礦物質、微量元素,更含維生素E及B群,是一項非常營養的食材。
【F】不遠處的光復火車站
瑪布隆農場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,坐落於光復火車站後方,由大華街轉入過平交道左轉即可到達。說起光復火車站的故事,是花東鐵路各對號列車必停的大站,以火車站為發展起點,中正路和中山路為最繁華的街區,形成光復市街。1910年,東線鐵路正式開工,抵達昔稱「馬太鞍站」的光復車站,迄今光復車站已有九十年以上的歷史。目前光復車站已翻修為樓房建築,不過附近仍保留許多老舊的宿舍。
【G】背包客的小紅屋
【食農教育的願景】 瑪布隆肩負著食農教育的責任,希望人們重新建立人與食物、與土地的關係。透過農事體驗及產地的分享,培養人們真正認識產地到餐桌的整個歷程。更希望在孩子心裡播下種子,體會另一種生活樣貌,珍惜土地及在地飲食,期待,環境教育及食物安全在孩子心底發芽,未來用消費選擇改變這個社會。
【H】馬太鞍濕地的生態
馬太鞍豐富的沼澤環境,遠方山巒層層疊疊,芙登溪流由南向北穿流整個濕地,和源源不絕的湧泉,共同營造出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,滋養這片沼澤豐美的生命。生態多達近百種水生植物,其中開著黃色小花的台灣萍蓬草可是台灣特有種;而鳥類、蛙類、豆娘與蜻蜓,及水中魚蝦貝類的種類與數量,更是多得令人驚喜。